德國人發明了汽車,美國人卻把這個行業帶入了藝術的圣殿。如果用一個事物來解釋工業美學的話,汽車是毫無爭議的首選。第一它很“工業”,現代汽車擁有逾3萬個零部件,可以說是消費類工業產品當中特別復雜的。第二,它很講究美學,結合空氣動力學與設計要素于一身。汽車設計是工業設計的巔峰,它是幾乎所有的設計門類的集大成領域。它需要精妙的造型、精確的人機工程、無障礙的設計團隊配合、完美的設計和工程配合。而汽車本身,就是一件極為優美的工業產品。暫不談一輛車,從定案到投產,需要怎樣的艱辛、投入以及博弈和妥協。工業設計公司和大家探討下汽車工業造型設計的演變和發展。
1885年卡爾·本茨為滿足馬車的動力需求,發明了第一輛汽車,開啟了汽車元年。當時只為解決動力系統和操控系統,原型是由馬車演變,因此就叫“馬車型汽車”。1915年福特推出了T型車,汽車從此由敞開式變為了封閉式,進入了“箱型汽車”的時代。解決了當時人們的裝載,安全,牢固,美觀的需求。“箱型汽車”雖牢固,空間大,但大大影響汽車的速度。在追求速度的需求下,克萊斯勒公司首先設計采用了“流線型汽車”。減少了迎風面積和美化了汽車縱切面的造型,有的車型像火箭,有的像飛船。二戰以后,由于軍工業的發展和推崇,汽車由“流線型汽車”改良為“船型汽車”。側面就像一艘船,它尾部夠長,可以抵抗橫風的不穩定問題。這個的設計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由于尾部過長,形成階梯,行駛中會形成氣流漩渦,吸引車體,不利于汽車的提速。為解決這一問題,1952年別克開創了“魚型汽車”時
代。它保留了“船型汽車”的長處,尾部模仿了魚的脊背造型。解決了提速的問題,由于改良后尾部傾斜的角度和面積造成了汽車高速行駛中氣流產生了升力,降低了汽車對地面的附著力。又經過大量的試驗后,設計師找到了新的車型“楔型汽車”。車身整體向前傾斜,車后像刀切一樣平直,這樣不但克服了有效克服了升力,還有立體塊面的粗曠美感。隨后,“楔型汽車”在賽車上廣泛應用。汽車工業經歷了70年代,多元化的發展、情懷的表現、品牌和不同車型的需求。到了90年代汽車設計領域慢慢開始了燦爛蓬勃的時期。平面和直角的應用,力學和美學的結合,張力和速度的詮釋......
仿生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人們研究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工作的原理,并根據這些原理發明出新的設備、工具和科技,創造出適用于生產、學習和生活的先進技術。汽車產品本身就是一個仿生學的產品。在汽車設計領域,仿生學設計的例子不勝枚舉。總體來看,主要包括兩個層面——造型上的仿生和功能性的仿生。
造型仿生是淺層次的仿生,效果卻顯而易見,然而正是這種直觀的仿生卻會給人帶來潛意識上的熟悉感,造型似曾相識,由此產生的視覺影響也就更加突出。一款汽車能否取得市場成就,外形是否吸引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于是仿生學設計便成為了一個可行性很強的設計思路。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大眾“甲殼蟲”,它將仿生設計進行到了極致,不僅外形線條極為傳神,就連命名也直截了當地使用了“甲殼蟲”的名字。從誕生之初到現在,“甲殼蟲”歷經幾十年的更新發展,但那圓潤可愛的造型始終沒有發生改變。很多青春靚麗的年輕人都將它作為夢想中的座駕。“甲殼蟲”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獨特的仿生造型絕對是第一要素,從這一點上來看,它也應該算得上是世界上最討人喜的“蟲子”了。當然,還有阿斯頓·馬丁的“鯊魚臉”彰顯兇悍和尊貴,韓國起亞的“虎嘯式”進氣欄也顯出了個性的兇惡威懾。寶馬5系的“鷹眼”等。國產車也有些經典的仿生案例,比如吉利熊貓,奇瑞風云2仿生鯨魚等等。
作為深層次的仿生設計,在技術層面運用仿生學理論就要復雜得多了。這要求設計人員對生物內在的功能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且結合自己的目標需求做出創新性的重新整合。例如,為提高產品性能,盡可能減少行駛中空氣阻力,搭建一個“流線型”的車身,我們模仿魚類,模仿蛇類。再例如當設計師在仔細研究了鯊魚魚鰓的構造之后,就利用它的作用機理在汽車的前輪拱后方開設了形狀相仿的氣流開口,并且將其稱之為“鯊魚腮”通風孔,用來引導氣流為制動系統降溫。從目標功能上來看,“鯊魚腮”通風孔與其原型完全不同,但設計師將模仿與創新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便產生了不容忽視的使用價值。
如今是這個“拼顏值”的時代。什么是好的顏值?首先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對稱、協調。人的面部左右對稱,五官大小位置的協調是我們評判“好看”的第一標準。在繪畫藝術設計領域有“黃金分割點”的畫面比例定義,構圖遵循黃金分割線設計畫面就會好看協調。例如,我們中國民用車壇的傳奇——上海大眾桑塔納。在中國道路跑了20多個年頭,雖大大小小改款很多次,但身側尺寸從沒有變過。我們都知道黃金比例1:1.618。經過實際測量數據計算出桑塔納軸距和車身長度數據比例為1:1.7,車窗度與車門及底部度為4:6,即車門及底部度與車身度比例為6:10。再次驚訝發現又與黃金分割點1:1.618比例極其
相。車前臉主要由車燈進氣柵格組成,經過測量進氣柵格正與車寬為6:10,車尾主要由尾燈牌照放置區組成車身厚度與車窗度比為4:6,后車燈較前車燈寬因此兩車燈寬度之與整車寬度只比為6:10。不可否認這樣的比例很舒服、協調、不別扭。自然與之創造的銷售神話有密可分關系。在汽車車身設計上有很多細節之處可以用到“黃金分割線”的概念。但“黃金分割線”只是一個參考,或者說一個“黃金比例”范圍的中間值。產品還需要自身的定位以及車型的不同對“黃金比例”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
英國著名汽車工業設計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汽車設計系的創始人彼得·史蒂文斯解釋過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將車輪設計在正確的位置,它將是一個非常好看的車。的確,就理論而言,關于比例有一些非常簡單的規則,如果軸距是車輪直徑的4.5倍,前懸的長度大致上跟車輪的直徑相等,那么設計出來的車將會非常好看。另外,汽車的總高度在設計上取決于車輛的類型,但對普通轎車來說,高度是輪胎直徑三倍尺寸數據。
記得當年“第八代索納塔”轟轟烈烈上市提出了“流體雕塑”的設計概念及車身形態。從整個造型來看,線條運用流暢、豐富、多變,車身及內飾充分應用科技智能、豪華配置,周身散發出濃烈的動感、時尚、精致、高雅。前臉造型線條分明,時刻保持俯沖的架勢;層次感強烈的深色全鍍鉻進氣隔柵,有力彰顯其速度感。車身側面,上腰線自車位斜向下射出,前低后高的姿態,一種躍躍欲試的動感蓄勢待發。車尾,優美的車身線條從車頭延伸到車尾,后杠上的弧線均勻的劃過尾燈邊緣,尾部層次感更加分明。
車身中細節的體現是一種“線”和“面”的表現。首先要有一個統一的風格或定位。鋒利或敦厚,圓滑或者硬朗......所有的細節之處盡可能圍繞一個主題風格。“線”和“面”的不同結合也能顯現不同的設計語言。在中國繪畫中一直強調“疏密關系”,也作“疏密對比”。是指畫面中繪畫對象的“線”、“面”組合排列的關系。它的運用首先與取舍密切相關,取則密(可解釋從結構變化處提取線條),舍則疏(可解釋舍棄沒有結構變化處的線條),密則繁,疏則簡。疏密來自取舍,對比則是取舍的依據。有了“疏密關系”才有“矛盾對比”。有對比物體才生動,好看。自然看出車身的“線”“面”的組合是一定的結構性和設計語言的體現。
汽車工業設計經過多元化的融合,又隨著科技的進步,人為的需求。未來汽車預計將越來越簡約實用。一切圍繞空氣動力學,人體工程學,和藝術欣賞的高度。畢竟,科技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
以上是工業設計公司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于汽車行業工業設計中的來龍去脈的相關內容。如果您需要進一步了解關于工業設計方面的知識,可以來撥打電話咨詢我們,或者通過網站來聯系我們。我們會耐心為您解答。
|